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公共政策

· 社会系
点击此处在线下单打印、配送

第一章 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政策研究指政策研究者应用各种正式的研究方法论,去探究各项政策问题,以预测政策结果的系统性知识。

·政策分析 广义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过程。

狭义是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并通过辩论和公共讨论,进行创造、严格的评估与沟通政策相关知识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公共政策学定义:是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结构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诞生: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丰富资源:1.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3.中华传统政策思想(立君为民、与民同情、爱民养生、取信于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5个学科视角:①哲学视角(世界观、方法论、伦理学、价值分析等)②政治学视角(政治现象)③管理学视角(最大贡献的是决策科学)④经济学视角(经济学是其基础)⑤社会学视角(社会政策)

·路径:①系统分析与矛盾分析(基础性方法)②经济-社会分析③历史-比较分析④制度分析⑤价值分析与超理性分析

第三章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四种基本研究方式:①调查问卷(自填问卷或结构式访谈;抽样,问卷和统计分析是其三个基本元素)②实验研究③实地研究(以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为形式,用于获得定性资料)④非介入性研究(利用二手资料研究)

·研究方式的选择根据的三项原则:研究对象优先、结果优先、方法资源优先

·研究方法:访谈、问卷、观察、实验、文献

·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上)(即定量的政策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概率抽样调查①简单概率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④整群抽样⑤多段抽样;非概率抽样调查①偶遇抽样②判断抽样③定额抽样④雪球抽样

·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下)(即定性的政策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深度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准实验研究法

·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非介入性研究或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相关概念辨析:①决定:对如何行动作出主张,普遍地应用于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日常行为中。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不具有“公共政策”的含义②决策:决定策略或方法,决策就从多个可能实现同一目标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优化出最佳方案,当决策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即政府时,就成为“公共决策”或“政府决策”其结也就是公共决策③对策:广义上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二采取的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政策类型

(一)内容特征上划分:①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互相间是否存在涵盖与衍生的关系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又称总政策)②将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结合可分为:战略、策略、战术③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④政策内容的其他分类方法

(二)从形式上划分:横向和纵向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①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②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③突然与应然的统一④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政策工具: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案、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政策工具的类型:①两分法、②三分法③四分法④五分法⑤七分法⑥八分法

⑦其他划分

·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①政策主体②政策问题③政策目标④目标人群⑤政策工具的特性⑥工具实施的环境

第五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直接主体:①代议机关(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2.间接主体(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络等)3.主体系统:①政策制定系统②政策执行系统③间接主体系统

·政策环境:1.一般环境: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利益集团: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由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的社会成员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企图影响公共政策和政府立法的社会团体。

第六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政策过程:①广义:政策的制定过程②狭义:只包括问题的认定和政策的规划,不涵盖政策执行及其以后阶段。③政策过程包括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解决”的所有阶段。即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

·政策过程的特点:①政策过程的主轴是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②政策过程的动力机制在于政策行为者之间以及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安排。③就实际的政策过程来说,环节缺失往往成为常态。

·‘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1.哲学基础:政策过程是政策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与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及其相互关系。3.上下来去4.四个子模型:①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②政策操作的群众—领导模型③政策操作的民主—集中模型④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

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私人问题:一般只涉及某一个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问题具有个人属性。这类问题发生后只影响某个人或少数个人,而不属于政府机关要管辖和解决的范围,应当由当事者个人自己解决

·公共问题: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或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由政府或者通过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政策的提出者(主体):①政府部门②政治人物③政党组织④利益集团⑤大众传媒⑥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⑦公民和社会团体

·问题认定: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政策议程: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进入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员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议程的障碍:①与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②表达方式不当③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的要求

第八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政策目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三大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期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①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②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①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②时间: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①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②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③发挥决策者的决断作用④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②内容的务实性③行为的能动性④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①财务资源②人力资源③信息资源④权威资源⑤制度资源

·政策执行的工具:①行政工具(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②法律工具(通过各种释法、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③经济工具(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执行的方法)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沟通、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⑤技术工具(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

·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①执行者因素②资源因素③工具因素④环境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①政策的合理性②政策的具体性③政策的稳定性2.执行主体①政策执行组织(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组织权责的明确性)②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3.政策对象4.政策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的程度的活动

·政策评估的作用:①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②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③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④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⑤是构筑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⑥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①政策需求的评估②政策内容的评估③政策过程的评估④政策产出的评估⑤政策影响的评估⑥政策价值评估

·政策监控:为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按照不同的衡量标准①预防性监控②过程性监控③结果监控2.监控的经常性①经常性监控②引发性监控3.监控的参与程度①单方面监控②抗辩性监控

·公共政策的功能:①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们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各种推动政策运行的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的有效性。③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④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的方向。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政策变动: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政策变动的原因:①决策者的变动②决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限制或政策工具的不足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工具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①功能终结②组织终结③政策终结④工具终结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①政策废止②政策替代③政策分解④政策合并⑤政策缩减

上一篇
古代汉语——连词
下一篇
信号系统习题解答
 回到主页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