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积极心理学

· 社会系
点击此处在线下单打印、免费配送

一、名词解释

1.幸福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特点是生活满意度高、积极情感水平高、消极情感水平低。

2.心理幸福感:一个人全部心理潜能的实现。卡罗尔提出者

3.社会幸福感:一个人在所在的社会网络和社区中处于最佳机能状态时的积极感受。

4.生活质量:一个比主观幸福感宽泛很多的概念。

5.希望:希望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动力。能力指能够规划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路径,动力指愿意沿着这些路径前进。

6.乐观:一个理论认为乐观是钟人格特质,以普遍的乐观期望为特征。另外一个理论认为,乐观是种解释风格。

7.气质型乐观:总体上期望未来好事多于坏事。

8.乐观解释风格:乐观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是一种解释风格。乐观的人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特殊的因素;悲伤的人则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

9.韧性:在重压下和逆境中不出现心理问题的能力。

10.沉浸:完全沉浸在活动中,暂时忘掉了自我,也忘掉了周围其他一切东西。

11.创造力:能够提出兼具新疑性与实用性产物的能力、不熟悉问题的能力。

12.情绪智力: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13.自尊: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其高低取决于实际成就与潜在成就之比。

14.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能力在某个领域有效完成任务、实现某个目标的信念。

二、大题

1扩展和建构理论与幸福感的关系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arbara教授对积极情绪促进非零和博弈的观点加以延伸,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Broaden-and-build theory),用来解释为什么积极情感体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幸福感,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会收拢即时思维一行动范畴, 让我们进人防御状态。相比之下,积极情绪会扩展即时思维一行动范畴。思维一行动范畴变宽了,我们就有更多机会建造持久资源;建造了更多持久资源,我们就更有可能好好地成长和发展;成长和发展好了,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此继续下去,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一个人快乐了,就会强烈渴望通过社交活动、智慧活动或艺术活动进行游戏和创造;这样,与他人游戏获得的快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还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或取得科研成果,或者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变强、艺术作品或取得科研成果、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快乐带来的相对持久的结果,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这进而会带来更多积极情绪。另外一种积极情绪一满足 一可 以让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境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此更积极的看法和做法,反过来又会带来更多积极情绪。

 

2境况因素影响幸福

大量境况因素(其中很多是环境因素)影响幸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灵修、生活事件、财富、婚姻状态、社会支持、教育、工作、休闲、年龄性别和健康。二级标题p20

3增进幸福的策略

4大五人格模型

人格特质理论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倾向。

模型包括以下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每个因素包含六个子维度。

5性格优势

优势和美德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人格特质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目标和当前所处发展阶段。优势和美德积极心理学把目标明确定为找出与美好生活有关的人格特质。

性格优势(比如创造力、感恩)是较不抽象的人格特质,可以用来实现美德。

6归因重塑

①学习监控并分析引起情绪变化的情境,然后修正自己的悲观信念,从而让自己的解释风格变得乐观。

②在beck博上(1967) 和ellis博上的认知治疗模型的基础上. 塞利格曼(1983开发出了此归因重塑项目,帮助成人和儿童把解释风格从悲观转为乐观在这些归因重塑项目中,参与者学习监控并分析引起情绪变化的情境,然后修正自己的悲观信念,从而让自己的解释风格变得乐观。

③在归因重塑项目的第一部分中, 参与者学习监控坏事引起的情绪变化。他们每次遇到坏事时就进行ABC分析即分析:坏事具体是什么,坏事发生时自己有何想法,之后有何情绪变化。

●A (Adversity, 坏事):朋友不打电话给我。

●B (Beliels, 信念):他不在意我们的友谊了,因为我总是惹人烦。

●C (Consequent, 结果):我的心情从好变到很坏(在10点心情量表上从3变到7;1 =非常快乐,10=非常抑郁)。

类似这样的分析,参与者-共要做十几次, 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心情变坏之前脑子里出现过的想法与心情变好之前脑子里出现过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们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心情变坏之前的想法与悲观解释有关,而心情变好之前的想法与乐观解释有关。悲观解释把坏事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乐观解释把坏事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和暂时的因素。掌握了ABC分析之后,参与者就练习把悲观解释风格转化成乐观解释风格的三个技巧:转移、远离和辩论。

转移指做些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让内心停止对坏事的悲观解释。

远离指不断提醒自己,悲观解释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现实。

辩论是一种内部对话,目的是为坏事找一个同样有力甚至更有力的乐观解释。

1.证据:您观解释有何证据,观解释来代替悲观解释?

2.代替:是否有比较有力的乐观解释代替悲观解释

3.影响:如果找不出一个更有力的乐观解释,那这个悲观解释的不良影响是长期还是暂时的?

4.功用:如果不能决定哪个解释的证据更充分,那么想一想,哪个解释对产生积极情绪和达成目标是最有用的?

ABC分析技巧与转移、远离和辩论技巧放在一起, 就称为ABCDE练习,其中A代表坏事,B代表信念,C代表结果,D代表辩论( Disputa-tion), E代表振作(Energisation)。 参与者除了指出坏事、信念和结果之外,还要围绕信念进行辩论,关注辩论过程让情绪发生了什么积极变化(即关注用乐观信念代替悲观信念后心情是否会变好)。

7韧性项目

就是一种归因重塑项目,目的是帮助学龄儿童培养乐观解释风格,以此预防抑郁。

这个项目为期12周,内容包括:

分析情境,其体分析最初是什么状态、中间有什么行为、最后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信念,从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即内部一外部、普遍特殊、稳定一暂时来分析信念;从其他角度解释情境,评估这些解释是否有充分依据;挑战悲观思维。这个项目还从行为治疗里借鉴了一些行 为技巧训练模块,包括家庭冲突管理训练、果敢和谈判训练、问题解决技巧训练、决策技巧训练、放松和应对技巧训练、避免拖延训练和社交技巧训练。项目的认知部分让孩子形成希望,即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以前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项目的行为部分向孩子传授技巧,这些技巧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必不可少。

8自我决定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引发沉浸体验的活动般具有内在激励性,即活动本身就能给人以激励。与内在激励性对应的是内在动机,内在激励性是活动的属性,内在动机是人的属性。自我决定论特别系统地解释了内在动机,因此值得在此讨论一下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外在动机是指,我们之所以参加某个活动是因为这个活动能够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例如,很多人工作是为了挣钱买吃的、住的、玩的,避免穷困。所谓内在动机是指,我们之所以参加某个活动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活动本身,例如艺术、运动或探险。 自我决定论目的是解释有哪些条件促进内在动机。这个理论把内在动机定义为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倾向。这个理论预测:胜任需要、交往需要、自主需要得到满足后,内在动机才有可能出现;若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我激励就不大可能发生。自我决定论没有解释这些需要是怎样形成的,只是假定它们是进化而来的先天倾向。

与在外在动机驱动下做事情的人相比,在内在动机驱动下做事情的人对所做的事情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兴奋和信心。他们还表现出了更优的绩效、毅力和创造力,一般还报告了更高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即使两者有同等水平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的这些好处仍然存在。

当人们可以选择做事方式,可以进行自我指导,得到正面反馈时,内在动机就会增强。然而,如果得到负面反馈,人们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弱。正面反馈是通过增强胜任感来增强内在动机的。

毫不奇怪的是,惩罚、威胁说要惩罚、让人有压力的评价会削弱内在动机,强加目标、时限和指令也会削弱内在动机。一-个包括多种研究的元分析得到了一一个令人惊讶且具有争议的发现:给予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特别是如果人们认为奖励具有控制性的话。惩罚和奖励都会削弱内在动机,是因为它们降低了人们的自主感,让人们更加觉得自己的成绩是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人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在奖励的诱惑下或惩罚的威胁下做出的,而不是源自内在兴趣。

9情绪发展投资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情商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①由遗传决定、以生理为基础的气质性特征

②通过规则学习获得的情绪能力

③对情绪的自我意识和策略性调节

10依恋与情绪能力的发展

11情绪能力和韧性

遭遇逆境时,一些孩子表现出很强的韧性,而一些孩子没有。没有韧性的孩子,一般是屡次遇到过自己应付不了的挑战、压力、困难和问题,在遭遇这切的时候,又没有从主要依恋对象或者其他养育人那里得到社会支持,而且经常有一群行为出格的同伴。相比之下,遇到挑战、压力、困难和问题时,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应付,孩子在遭遇这些困境的时候从主要依恋对象或者其他养育人那里得到了社会支持, 而且没有什么行为出格的同伴,那么遭遇逆境就是一种锻炼,孩子的韧性就会增强。这有助于情商的发展

12自尊测量用哪些量表

信效度好:成人多维自尊问卷、儿童青少年文化公平自尊问卷

筛选目的的单维问卷:Rosenberg自尊问卷、Thomas自尊评定量表、Coopersmith自尊问卷

自我概念量表:P-H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13自我效能感的结果

认知水平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应对挑战时,认知资源更丰富、策略更灵活、执行更有效。

动机水平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预期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

情绪水平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把困难视为挑战,很少往坏处想,因此总能保持积极状态。

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机能,促进生理和心理的社会适应。

14具体的应对策略

问题解决

社会支持

宣泄

哭泣

信仰

冥想

放松

运动

重构

幽默

转移注意力

15怎么感恩

当我们承认自己是他人亲社会行为的受益者时,就会感思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宜人的、情绪稳定的、不物质的、自信但不自恋的。 感恩也有利于健康。IEmmons及其同事用一系列研究证明了很多感恩式干预都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例如,在日记中写 下自己心怀感恩之事的人与写下日常生活压力事件或其他类型事件的人相比,前者的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都更高。测量感恩的状态性量表和特质性量表都已被开发,可以用于研究感恩在关系中的作用。

上一篇
实验心理学
下一篇
计算机网络教程4版期末复习资料
 回到主页
所有文章
×

还剩一步!

确认邮件已发至你的邮箱。 请点击邮件中的确认链接,完成订阅。

好的